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美术的诱惑》,说实话刚刚还和同事开顽笑说讲这本书应该沐浴换衣啊,确实,这本书很厉害。它有25个章节,可是全书统共才208页,算下来平均每一个章节10页都不到。
8页多一点你想想,8页,它就能给你把一部门内容讲清楚,或者说最起码能教你从差别角度去对作品做一些思考,还是很磨练作者水平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神户大学教师、日本美术史学家宫下规久郎,她研究艺术史研究了很长时间,以《卡拉瓦乔:灵性与看法》这本书赢得了三得利文艺奖,被称为日本卡拉瓦乔研究第一人。卡拉瓦乔是意大利著名的一位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基本上是从文艺再起时期列位大师都相继逝世之后才开始的,他的作品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等等,他最大的孝敬就是增强了美术上的敏感对照法,厥后被人称为暗色调主义,固然他的一系列宗教作品也很厉害,他的《圣母之死》还被法国皇室收藏。能研究卡拉瓦乔还能得奖确实很了不起。
那这本《美术的诱惑》就是宫下规久郎从美术牵扯到的各个方面来讲述怎么去浏览美术作品,很是适合初学者或者对美术一知半解的人来读,它能启发你从政治、经济、宗教各个角度去浏览美术,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那今天我们就从美术到底有哪些诱惑,在日本美术作品的取材和西方有什么差别,如何收藏画作,这三个方面先来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
第一部门:首先,我们来看美术的诱惑,它的诱惑在哪儿?美术的诱惑是什么?首先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美术作品去相识其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甚至他们的历史的一种生长情况。一幅好的作品,不但单是优雅趣味的工具,而与其时的大情况息息相关,粉饰生老病死、反映人的欲望和理想。就像我们学生写作文一样,你写抒情议论文你要包罗一定的情感,有工具有话题可议,没有内容就是假大空。
所以,我们现在去浏览的美术作品,它几多都是对其时情况的一种写照,通过作品我们就能窥见其时社会状况,至少也是画家本人其时的心理感受。如果你不相识这些,你去看一个画展,你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审美水平,你都找不着蹊径,进去转一圈,去看一幅画,你就看他的色彩多明亮,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画幅是几多,价钱是几多,可能下面标注的门户、作者你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浏览。
可是你一旦对美术,对某一时期的作品有一定的相识或者说对其时的社会情况有些相识,那么你看到的工具就纷歧样。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个画展,我发现一些人喜欢咱们中国的水墨,另一人攒聚在水粉油画边上,有的站在画前面悄悄浏览,看完了之后拍一张照片,换另外一个。这种人他可能是对艺术对美有一定感知的,最起码他愿意去接触愿意去思考。
而有的人步伐较快,突然看到哪个颜色明亮一些的就停下来从上扫到下,然后拍张照走了,另有和画一起合照的,是想发个朋侪圈说我来过吗?可是你会发现遇到裸体或者稍微涉及男女关系的一些画看的人就很是很是少,而且有的人余光瞟了一眼以为欠好意思走的很是快。你会发现这个差距就很显着,一个门庭若市,也不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另外一边门可罗雀,特别冷清,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画作裸露色情的一面,却不相识其中的内容。首先,美术的诱惑在于:不相识画家所在国家的历史,就看不透他的美术作品。举个例子:你去看鲁本斯的一幅画叫《西门与佩罗》,首先在这个画面上看到的是一位少女用自己的乳汁喂着一位被铁链捆锁的老人,窗外另有两个士兵在偷看。
那么问题来了,作品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少女和老人是什么关系,窗外的两人又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要偷看?其实只要你相识一点点历史你就不会去乱想,就会立马明确他形貌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出自于古罗马历史学家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穆斯所著的《古罗马人可纪念的善举之书》,画面情节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被判了禁食的基督徒西门关在狱中并受饿,他的女儿佩罗经常来探望父亲,并偷偷地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他,才使父亲在狱中得以存活下来。佩罗的行为被狱卒发现并陈诉政府,她的孝心感动了当权者,西门被释放。
历史上许多的艺术家就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油画和雕塑作品。西门与佩罗我们再看一幅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革命画家达维特的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这幅画画的是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拿破仑建设法兰西第一帝国而登位加冕仪式。
可是你去视察:既然是拿破仑加冕,但画面为什么是拿破仑給妻子约瑟芬加冠呢?其实在历史上,拿破仑登位做天子,就是封建帝制的复辟行为,为了掩人线人,暗渡陈仓。究竟拿破仑之前向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是打垮封建帝制。而现在自己要做天子了,赤裸裸的給自己加冕,说出来,不太好听,所以就要求达维特改动画面,描绘为給约瑟芬加冠的情节了,这就是拿破仑的政治计谋。
其次,不相识哲学,仍旧看不透美术作品。我们再来分析一幅很著名的画,毕加索曾经画过一幅画叫《少女与球》。这个画面从情节来看很是简朴,一个男子坐着,一个少女站在球上,似乎没有什么需要挖掘的故事,怎么就着名了呢?可是,如果我们把思考的重点顺着作品放到作品自己的画点上来看,就会意识到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问题了?画面上一男一女,而两性是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主体,从这个两性我们可以衍生出许多的问题,而画面上恰好就有了一些这种衍生——阴阳、刚柔、曲直、周遭、消息等等,这些衍生出来的问题又都是我们人自身,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组成的一个基本存在方式,进而思量到毕加索在这个作品中提出这些基本方式,这些基本方式就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而画面当中主要的是两小我私家的形象,我们把这两点联系起来看,其实最终毕加索就是通过这样一幅作品举行了一场对人生、对生命的哲学性思考。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个感受,就是要是不相识社会情况、历史、哲学这些知识,基本上就不明确画面所描绘的情节,甚至会造成误解,进而歪曲作品反映和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许多人不是美术专业身世的,可是他也对美术很感兴趣,可是你说他就必须呆在家里把知识都研究透彻了再去看展吗?纷歧定。我们多掌握一些知识确实可以让浏览的历程变得有趣,可是如果你好奇。
或者想多对方面做出更进一步的相识和研究,你也可以相识一下这一期美术展的主题。怎么相识呢?只要掀开展厅沙发上摆放的作品目录样品,阅读对应的页面,就可以获得详细的说明。有的展览他的作品目录可能略贵一些,可是买回去可以逐步研磨,这是给自己投资,再不济也能当个纪念品,日后追念起来检察也很利便。
我想这个总比你拍个照发个朋侪圈来的越发实在一些,性价比也更高一些。第三点,美术给我们的诱惑还在于:它能帮我们相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基督信仰的是《圣经》,《圣经》险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艺术自然也不破例。
从君士坦丁的米兰开始认可基督教的职位,横跨到马丁• 路德提倡的宗教革新运动一直到现在,基督信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许多题材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好比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耶稣和他的12门徒坐在一起配合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好比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在西斯廷屋顶的这些壁画内里有许多都是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而且大部门都取材于《圣经》,好比他的《缔造亚当》、《洪水》。换句话说,《圣经》成就了许多艺术家,艺术家同时也直观地出现了《圣经》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绘画,相识《圣经》的故事,可是确实不行否认的是,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我们对西方的宗教知识基本上相识很少或者说基础是不相识的。
在缺少文化共识和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这就导致我们在浏览画作的时候就只能是看热闹。我以为这里有须要再给大家简朴先容一下。关于基督信仰对绘画的影响,首先有须要清楚几个时间点,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赦令是在公元 313 年,这条宽容基督教的赦令认可了基督教的正当职位,而到 1519 年和 1520 年,达芬奇和拉斐尔都去世了,也就是说文艺再起热潮期已经基本上竣事了,这个时候是米开朗基罗独自挑起文艺再起大旗。
尔后直到 1517 年 10 月 31 日,马丁• 路德揭晓九十五条论纲的宗教革新辩说提纲。与此同时,西方绘画也生长到了巴洛克时期和十八世纪早期的很短暂的以繁杂著称的洛可可时期。这时候的绘画主题,基本从宗教题材中解放了出来,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画家提香,这个时候他的代表作,已经不是宗教主题了,而是更多地展示教皇自己、教皇家庭。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就开始从神开始转向人,从故事转变为写生,从重视题材到重视技法。
也就是说,在巴洛克之前,你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神、是宗教,可是你记着,在巴洛克之后,有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人物画像中高光与阴影的强烈对比,二是人物肌理和细节细致入微的描画。与文艺再起时期相比,巴洛克时期艺术家们越发追求对人物和场景的描画,巴洛克可以说是一种直接表达,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就是直截了当讲述故事自己,不含沙射影,制止造成任何误会。
好比我们在前面说到的卡拉瓦乔在1601年的作品《伊马乌斯的晚餐》、鲁本斯在1610年的作品《赛门和戴利拉》,都是反映了这一时期更多的转变到对现实对人的看护,画面色调的一个强烈对比。那有的人说我对什么宗教对基督教基础不感兴趣,我不信仰基督教,《圣经》那么厚我也不想读,可是我就是喜欢看美术作品,怎么办?那你要实在不喜欢就别去读了,你就从画中去相识一些美术知识。你去看画,顺带相识圣经里最主要的故事,就是那些艺术家们都喜欢的故事,你去相识这个就够了。
好比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圣经里最初的一个故事来讲,也是西方美术中比力有代表性的主题: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是上帝缔造的最早的人类,他们在伊甸园中宁静地生活。可是有一天,夏娃受到蛇的引诱,吃下了上帝不许他们吃的智慧之树的果实,并说服亚当也吃下。上帝知道此事后便将二人逐出伊甸园。
这就是人类犯下的最早的罪,也就是原罪。英国画家威廉·斯特朗就这个主题画了一幅《诱惑》,这幅画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已经犯下罪的夏娃正在劝亚当吃下智慧之树的果实的情景。
可是这幅画还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亚当和夏娃被动物困绕着。什么动物呢?一只兔子和一只老虎。但凡听过圣经的都知道夏娃是被蛇引诱吃下的苹果,缠绕在树上的蛇是让夏娃吃下苹果的反派角色。
不外,他们跟前为什么会有一只兔子,蛇的下方为什么会有老虎呢?如果相识更多的美术史知识,就会明确兔子是欲望和多产的象征,表示着犯下罪的两小我私家在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会发生性关系,生下孩子。老虎在西方人眼中是典型的东方动物,除了与传说曾经远征印度的酒神巴克斯和亚历山大画在一起之外,很少在他们的绘画作品当中泛起。
通常,有亚当和夏娃的画中不会画老虎。可是到了19世纪,在东方主义风潮中,老虎成了受接待的动物。《圣经》中所纪录的犹地亚在西方人眼中属于东方,所以基督教主题的画作中也泛起了东方元素;这幅画就把东方的动物老虎画进了伊甸园。
所以在掌握了基本的美术史知识的前提下,在作品的前面临这些母题和作品的细节知无不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甚至你看到一幅画你可以自己随意解释,自由发挥,只要能把一幅画里的内容形貌正确,故事情节大可自己推测,只要不发生大的知识性的错误,你就可以自己编故事,只要把前因结果交接清楚就行了,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是有趣的事情。
简而言之,浏览美术作品,你不光要相识美术知识,还要相识社会情况、相识宗教、相识政治、哲学、历史。它需要我们小我私家全面生长,拓宽眼界,从而提高我们的品味和艺术修养。这才是美术带给我们的诱惑。最后的晚餐第二部门:前面我们说《圣经》影响了西方美术大师作品的取材,作品大多都是神、宗教。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在日本,他们的美术作品的取材和西方有什么差别。宫下规久郎讲到,在日本,美术作品多取材于生活。他们有种画叫“供养绘额”你听说过吗?就是为英年早逝的死者画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呢?就是他们去世了,可是为了表现对他们的纪念,描绘出他们和家人团聚、家业、念书、游戏的情景,虽然说可以看作是对故人生前形象的一种回忆,可是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是在描画已故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形象,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种为已故的人画画虽然他们的寓意很好,出发点很好,可是怎么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瘆得慌。
可是这也不是日本独占的,在西方,许多大画家就会将自己的亲人去世时的场景画下来。好比听说文艺再起时期的威尼斯画仆人托列托,就曾为死去的女儿画过肖像。
丁托列托的女儿玛丽亚·罗布斯蒂自幼给父亲打下手,她本人也成了优秀的画家,但却在30岁时不幸去世了。丁托列托对女儿很是疼爱而且依赖,他万分沮丧,画下了灵床上的女儿。虽然这幅画没有留下来,但法国画家莱昂·柯涅通过想象,将丁托列托为女儿画像的情景画了下来,并在沙龙上展出。
这幅画获得了好评,今后泛起了许多描绘同样情景的画作。印象派画家莫奈用阔达笔触画下了灵床上的妻子卡米耶。卡米耶经常充当画家的模特她因为乳腺癌于32岁去世。
莫奈一边叹惋,一边视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妻子的脸的颜色,他想留住这一刻。笼罩画面的阔达的笔触是莫奈的特色,但这里却似乎饱含了他的伤心。
除了供养绘额以外,日本另有一个绘画题材叫绘马。绘马是日本人许愿的一种形式。画好之后把它供在神前,祈求获得神的呵护。
有点像我们说的拜佛。纷歧样的是他们会把愿望画出来,可是我们会放在你心里默念,还会说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灵了。绘马,绘马,顾名思义,上面画的是马。不外这是绘马最初的形式,厥后的绘马图案就越来越富厚了,画上了和自己的愿望相关的内容。
好比在已往,有许多孩子讨厌洗澡,令人头痛。许多平民居住区的寺社里就挂满许多祈愿“母子入浴”、“小儿入浴”的绘马。
图上画着小孩一小我私家在用毛巾沐浴的情形。另有你猜他们祈求治愈胸闷,胸口闷,会在绘马上面画什么?画着一小我私家正在吃一大碗米饭。另有更有意思的,他们还会画祈求隔离关系的绘马。
怎么画呢?或者在上面画着男女相背而坐的情形,或者中间画着象征分散的朴树、双方画着背坐着男女的形象。而且,要说绝缘,分许多种。
好比匹俦仳离、情夫情妇分手、离别疾病、小偷们金盆洗手、解酒戒烟等等。一个个都是灵魂画手,而且什么都愿望敢都往上面画。
在接触前另有这样的滑稽情形:神社前挂绘马的架子上,既挂着祈求“武运恒久”、“连战连捷”的大绘马,就是祈求战争胜利,但也挂着祈求“逃过兵役”小绘马,就是千万别让自己被选进去接触。图案画什么呢?就是穿戎衣的男子与平民装束的男子相背而立,就是别选我,我是平民,可是万一很不幸被选进去穿戎衣投军了那也没关系,那就祈求胜利吧。做好两手准备。第三部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收藏画。
在学会浏览画作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收藏画,那么这些收藏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收藏的呢?作者认为他们是有一种炫耀的身分,就是通过收藏画,来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审美和财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艺术容不得任何人来亵渎,在这些作品眼前,你的任何利己行为都只会让你自惭形秽。
那么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收藏?作者在这本书中也说到:希望收藏家不要在作品眼前凸显自己,也不要将作品藏起来,而是做真正的支持美术、掩护美术的幕后人员。我们都知道投资画、文玩这些就跟投资房地产一样,甚至有一段时间炒得比房地产还热,这其中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我们刚刚讲过的一本书《设计的修养》里也提到过,不清除一些人他的想法很庞大,想通过收藏这些艺术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品味,他不懂艺术,可是他又希望能在这一领域刷一刷存在感,又想用这个工具投资保值,可是他在这方面又没有足够的造诣,我们说有的人看了许多,他几多还懂一点,可是有的人他看几年他还是什么也不懂,他就以为大画幅值钱,小画幅没那么值钱,确实宫下规九朗在这本书里也提出,对于美术作品而言,作品的巨细确实能给人带来气势磅礴的感受。好比在2013年至2014年,在日本举行个展的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就将远超一般照片的大画幅作为作品的气力。
他的许多照片是截取平淡无奇的田园或都市的一个画面,拉伸成两到三米的大画面,像巨幅的油画一样对观众形成困绕之势。在美术史上,威尼斯总督府的大评议员集会室中丁托列托所作的《天国》被喻为世界最大的油画。这幅高7米、宽24米的大作虽说是油画,可是因为画布是粘在墙上的,所以完全可以说是壁画也无妨。
它以基督和圣母为中心,描绘的是无数的圣徒和天使,观众要在这幅画的前面一边移动一边浏览,确实会很震撼。再举一个我们国家大画幅作品的例子:我们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它就是一幅少有的鸿幅巨作,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汴京城的都会面目和其时社会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国都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都会经济状况的写照,属于国宝级文物,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去年八月去上海的时候看到中国馆里展出过一幅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白昼和黑夜两种情况自由切换,站在巨幅眼前,有时就会发生一种自己好像要被吸进画中的错觉。可是也不是说画幅小就没有价值,在2013年秋天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中国绘画之至宝”特展上展出了《西湖图卷》这幅作品,能被称为至宝可想而知它的价值和职位。《西湖图卷》是宋代李嵩的国画代表作,它的尺寸很小,纵长26.7厘米,横宽85厘米,但却打开了一个令人受惊的大的世界,整幅画只用了少许淡墨绘成,纸上的留白占据了绝大部门空间。
可是就是如此小的画面,也有很是惊人的生命力,很是不行思议。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提倡在艺术眼前放低姿态、潜心钻研,去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而不是一味的附庸精致,借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宫下规久郎也说,希望收藏家不要在作品眼前凸显自己,也不要将作品藏起来,而是做真正的支持美术、掩护美术的幕后人员。清明上河图局部结语:那我们一起再往返顾一下,这本《美术的诱惑》其实就是告诉我浏览美术作品之前必须要相识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看到美术的价值,透过美术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社会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或者我们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窥探作者的心田世界,走进另外一个世界去探寻生命和艺术的价值。在浏览美术作品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一种敬畏之心,艺术作品不应沦为任何人的隶属品,它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做一个好的浏览者,传承者,掩护者,或者说从浏览这些艺术作品的人转变为缔造这些作品的人。
同时我们也希望美术作品真的能够带给你一些气力,富厚你的生活,提高你的审美鉴赏能力,帮您在观展时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兴趣。金句:1.比起艺术性,对珍贵、稀有事物的体贴和洽奇才是美术的驻足点。2.只要还在体现着什么,人就依然是人。3.美术的诱惑不仅仅是愉悦我们的眼睛,它还能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和智力,诉诸全部感受,撼动我们的心。
4.美术作品也和人一样讲求一期一会,讲求相遇的时间。5.美术的历史也是那些昙花一现的艺术家的荣光的积累。
本文来源:AG九游会-www.sh-jianle888.com
Copyright © 2003-2021 www.sh-jianle888.com. AG九游会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56745008号-6